發布時間:2025.08.28 點擊:276 次
“孩子總像沒長骨頭似的,坐沒坐相、站沒站相”“寫字歪歪扭扭,系鞋帶學了半年還不會”——這些看似“懶散”或“笨拙”的行為,可能是兒童本體覺失調的信號。本體覺如同大腦中的“身體地圖”,負責感知肢體位置、控制動作力度和協調身體運動。當這張“地圖”出現偏差,孩子就會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頻繁“迷路”。那么兒童本體覺失調的表現有哪些呢?以下是家長需警惕的5類典型表現。
一、動作笨拙,平衡感差
本體覺失調的孩子常像“小企鵝”般搖搖晃晃:走路易絆倒、跑步時無法急停、單腳站立超不過3秒;上下樓梯緊抓扶手,騎車、跳繩等需要協調性的運動更是“災難現場”。他們可能因無法準確感知身體與地面的距離,閉眼時立刻失去平衡,甚至害怕旋轉類游戲。
二、精細動作“手殘黨”
從握筆到用剪刀,從扣紐扣到系鞋帶,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對他們而言會很困難。寫字時用力過猛折斷鉛筆頭,或因力度不足導致字跡模糊;吃飯時勺子總對不準嘴;搭積木時因無法控制手指力度,要么推倒整座“城堡”,要么因輕拿輕放耗時過長而急躁。
三、空間感知“路癡”模式
這類孩子常陷入“空間混亂”:穿鞋左右不分、寫字時字跡飄出格子、畫畫時比例失調;在陌生環境容易迷路;攀爬時無法判斷身體與障礙物的距離,經常撞到頭或膝蓋。
四、力量控制“失控現場”
他們難以感知“用多少力才合適”,拍球時要么球飛出界外,要么因拍打過輕導致球彈不起來;撕紙時容易撕破,擰瓶蓋時要么打不開要么擰過頭。
五、情緒與社交“隱形困擾”
本體覺失調可能引發連鎖反應,因動作笨拙被同伴嘲笑,導致自卑、退縮;因無法完成簡單任務而急躁發脾氣;上課時因身體不受控制地扭動被老師批評,進而厭惡學習。這些情緒問題若長期積累,可能會影響孩子社交。
贊(0)
踩(0)
本欄目主要介紹兒童感統失調的表現有哪些,有助于家長辨別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感統失調.了解感統失調的表現,就找優佳加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