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時間:2025.07.31 點擊:395 次
許多家長發現孩子動作笨拙、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情緒暴躁,導致動作、學習、社交等能力發展受阻,這些可能是感統失調的信號。那么導致兒童感統失調的原因有哪些呢?主要分為先天因素和后天環境兩大類。
一、先天因素
1、胎位不正
胎兒在母體內長期處于異常胎位(如臀位、橫位),會導致身體各部位受壓迫不均衡,影響本體覺的發展。胎兒頭部或四肢長期受壓,可能干擾前庭覺和觸覺的早期發育。
2、早產或剖腹產
早產:胎兒在母體內發育時間不足,神經系統尚未成熟,出生后需緊急適應外界環境,易出現感覺統合障礙。
剖腹產:未經歷產道擠壓,胎兒缺乏觸覺和本體覺的初始刺激,可能導致觸覺敏感或遲鈍。
3、孕期不良因素
孕婦吸煙、酗酒、喝濃茶或咖啡,會導致胎盤血管收縮,胎兒營養攝入不足,影響腦神經發育。孕期缺乏葉酸、鐵、鋅等關鍵營養素,也會導致胎兒腦部發育不完善,增加感統失調風險。
二、后天環境
1、運動缺失與空間局限
都市化生活讓孩子活動空間縮小,長期依賴學步車、電梯等工具,減少了爬行、奔跑等運動,會導致孩子前庭覺和本體覺發展受阻。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,減少了戶外活動和社交互動,也會影響視覺、聽覺和觸覺的協同發展。
2、過度保護與包辦代替
家長因擔心安全,禁止孩子玩沙、玩水、爬高,導致觸覺、前庭覺刺激不足。替孩子剝橘子、穿衣服,剝奪了孩子動手操作的機會,也會影響孩子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的發展。
3、教育方式偏差
頻繁訓斥否定孩子,或要求過高,導致孩子長期處于緊張狀態,學習壓力大的孩子可能出現注意力分散、情緒暴躁等問題。
4、家庭氛圍與養育模式
父母經常爭吵、冷戰、陪伴少,與孩子情感交流不足,孩子可能因長期處于焦慮狀態,出現易受驚嚇、情緒不穩定等情況,也會影響孩子社交能力的發展。
同時,祖輩過度溺愛與父母嚴格管教并存,導致孩子行為規則混亂,會影響孩子自我調節能力的發展。
贊(0)
踩(0)
* 孩子姓名: | |
* 孩子年齡: | |
* 家長電話: | |
常住區域: | |
* 選擇中心: | |
備 注: | |
* 為了便于我們聯系您并提供專業的感統測評報告,請準確填寫并檢查上述各項信息的準確性。 優佳加智能教育公開承諾:您所留下的個人信息,我們將嚴格為您保密! |
|
本欄目主要內容為感覺統合的基礎概念性科普,讓您詳細了解什么是感統失調,什么是感統訓練,以及感統失調訓練最佳年齡段等知識.